園區線上圖鑑-動物類 > 鳥類
【科名】
|
彩鷸科 Rostratulidae
|
【學名】
|
Rostratula benghalensis
|
【形態】
|
體長約38公分。雌雄鳥的外形不同,雌鳥較大也較美麗。雌鳥頭頂的頭央線米紅色,身體背面銅綠色帶有紅棕色縱紋。翼形寬圓,覆羽有細窄的黑色橫斑,初級飛羽10枚,飛羽內部灰色,外部有紅棕色斑點。肩部有2至3對淺色較長的羽毛,覆蓋在三級飛羽上,在背部兩側形成淺色縱紋。眼睛很大,位置更靠臉的前方,有助於判斷距離。眼周及眼睛後方白色,喉部與頸部紅棕色,胸部黑色,腹部白色。尾羽短,灰色有土黃色横斑。喙紅褐色至近黑色,細長,尖端膨大並且下彎。鼻溝長度不及喙長的二分之一。跗蹠與趾橄欖棕色,趾甲相當長。雄鳥頭頂的頭央線淡黃色,背部橄欖褐色有白色横斑,飛羽內部灰色,外部為帶棕色的橄欖綠色,有深橘黃色橫斑及圓點。背部也有淺色縱紋。眼周及眼後方淺肉黃色有暗色邊框,頸部與喉部污白色,胸部上方淺灰褐色,胸部連接肩部有一白色寬帶,身體腹面其餘部分白色。亞成鳥羽色與雄鳥相似,但眼周淺色眼哐不明顯。幼鳥羽絨淺褐色,黑色過眼線由喙延伸到頭後。背部中央有橘紅色縱斑,兩側為黑色縱帶,兩翼也有黑色寬縱帶。喙黑色。
|
【生態】
|
分布於低海拔的濕地,常在沼澤、水田、池塘、河邊等濕地出現。主要是晨昏活動,也會在夜間覓食,白天藏匿於草叢中。能游泳,飛行慢,飛行時雙腳下垂。會單獨行動或形成小群,有時也會形成數十隻的大群。在台灣的彩鹬以水稻田為主要的覓食棲地。覓食環境的水位髙低會影響彩鵡採用的覓食方式,當環境中無水或水極淺時,彩鹬會在軟土中挖掘尋找食物;當有淺水時,彩鹬會挖掘或擺動頭部以掃食的方式尋找食物;當覓食環境中水深5公分以上時,彩鹬完全採用擺動頭部掃食的方式。以晨昏為主要的活動時間,也會在夜間活動。不愛飛行,遇到危險會選擇躲藏或在原地定住不動,利用保護色與遮蔽物保護自己。
|
【食性】
|
雜食性。以昆蟲、螺類、蚯蚓、甲殼類等無脊椎動物為食,有時也會取用大量的種子。
|
【鳴叫】
|
非繁殖季並不鳴叫。繁殖季時,雌鳥會發出相當大聲的「嗚一、嗚一、嗚一」來求偶,有人認為此種叫聲像是低沈的鴿子聲;聲音由雌鳥特有的極長氣管與食道嗉囊一起產生共鳴,可以傳得很遠。雄鳥較少鳴叫,只會在巢邊發出不特定的聲音。
|
【繁殖】
|
一妻多夫制。繁殖季時間在台灣各地略有不同。主要在4至10月間。彩鹬在稻田或有水生植物的濕地內營巢。巢區多是植物髙度在20公分之內的短草地,似乎不使用舊巢繁殖。巢位於稍微隆起的地上或草堆上,通常非常隱密。巢體是淺的凹槽,多以禾本科的植物為巢材。棲地允許時,彩鹬有聚集繁殖的現象。研究發現巢間距離近時,繁殖成功率較高。卵殼茶色,有暗褐色或黑色斑點。每窩卵數為1至5枚間,孵化期可能為20至21天。孵卵期間為15至21天,幼鳥是早熟性,而一窩卵並不會同時孵出,先孵出的幼鳥會躲在雄鳥腹下,但若剩下的卵兩天之內沒有孵出,雄鳥會放棄赙卵,帶領已孵出的幼鳥離去。
|
【遷留】
|
在台灣是普遍留鳥,出現在分布區域北方的個體是候鳥。
|
【分布】
|
台灣分布於低海拔濕地。全球分布廣泛,包括非洲、馬達加斯加、亞洲中部與南部,以及澳洲東部與北部。
|
【保育】
|
II
|
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