園區線上圖鑑-動物類 > 鳥類

分享: 推文到Facebook   推文到Plurk   推文到Twittler  

小雨燕


【科名】
雨燕科 Apodidae
【學名】
Apus affinis
【形態】
體長約14公分。雌雄鳥同色。成鳥的頭頂、枕、背爲一致的黑色,新換羽色會有很窄的羽緣,前額、眼先及過眼線褐色,與黑色頭頂稍呈對比,眼周黑色,耳羽黑褐色至枕及頸側顏色轉深。白色的腰帶與周圍對比強烈,白腰上常可看到深色的矢狀縱紋。白色喉斑達下喉部、嘴角及耳羽,喉部以下的腹面爲深黑色,喉斑與胸部界線分明,尾下覆羽與腹部爲同樣的深黑色,腹面新換羽毛帶有很窄的灰白色羽緣。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黑褐色,羽毛外側較黑,外側初級飛羽顏色較深,次級飛羽的羽尖顏色較淡,覆羽顏色比飛羽較深較黑,覆羽前緣黑褐色有淡灰色的羽緣。大覆羽羽色比上方顏色淡且較灰,中覆羽及小覆羽黑色,外側初級飛羽比其它的部分顏色深,大覆羽及中覆羽常有白色羽緣,以及較深色近末端帶。尾羽黑褐色,張開時外側羽軸較中央尾羽顏色淡,尾下顏色較灰。幼鳥與成鳥的新換羽類似,但羽毛常帶有羽緣。
【生態】
常於海拔2100公尺以下的都市、鄉村及農地上空活動,利用屋簾或橋棵下方築巢,築巢的位置幾乎都在鄉、鎭、都市人工建築的地方。常常在都市、鄉村及農地上空成群的盤旋,有時在髙海拔的山谷地區也可發現蹤跡。飛行時白腰十分明顯,雙翼狭長有力,適於高速飛行,飛行時雙翼平伸不內收,可連續飛行很久;雙翼奮力鼓動時,身體會左右偏斜,像是跌跌撞撞一般。腳細小而軟弱無力,無法用來站立及支持體重,因此不在地面行走活動,而用爪來吊掛牆壁或岩壁上。因落地後即無法起飛,幾乎所有的活動都在空中進行,需要飮水時會低空快速掠過輕點平靜的水面。求偶期在空中相互追逐鳴叫,交配也在空中進行,夜晚才回到巢中棲息。常與燕科鳥類同時出現,但本種通常在較髙的空中飛行。當空氣濕度增加就快要下雨時,空中的昆蟲飛得既低且密集,此時會出現雨燕群聚覓食的現象,彷彿預測快要下雨了,因而得到「雨燕」之名。
【食性】
喙短、基部寬,張開面大,常在髙空中張口捕食蚊蚋等飛翔的昆蟲。
【鳴叫】
發出似鈴聲般重複的「嘰-哩哩哩哩」聲音。
【繁殖】
繁殖期爲3月至6月,以泥土及細草、羽毛、棉絮、竹葉等材料,用唾液將材料黏合築巢於屋簷下或橋樑下,巢半球形開口於側面, 很堅固但是外形粗糙。爲群居性,通常很多巢緊鄰在一起形成聚落,每窩產卵34枚,卵白色無斑,大小平均爲22 × 15 mm,國外觀察孵卵期爲1826天,幼鳥經3651天長成離巢,每年可育兩窩。在住宅區築巢者,通常選在兩層以上樓房的頂樓屋簷與外牆交界處,很少在騎樓下,與家燕巢位的偏好明顯不同。
【遷留】
在台灣爲普遍的留鳥,未見季節性遷移。
分布】
台灣遍布於低中海拔山區,離島中的澎湖群島、台東的蘭嶼和綠島、基隆彭佳嶼、宜蘭龜山島、金門及馬祖列島都有出現紀錄。全球分布於南亞的尼泊爾、孟加拉、緬甸、中南半島、中國華南、日本南部、台灣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及印尼。


回上一頁